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科技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2023-10-25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1025183623.jpg

10月24日下午,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系列活动之“科技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担任主持。

影视是艺术与科技综合的产物。当下,高新科技突飞猛进,chatgpt、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科技的出现,昭示着人类正处于崭新的数智时代,也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深刻的媒介革命,为影视行业的各个环节带来了巨大冲击,值得有关各界关注和思考。论坛在“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影视产业发展”的主题之下,举行了横跨学界与产业、连通学者与业者的一场主题演讲和两组圆桌对话。人工智能专家、影视理论研究专家、一线艺术家、影视技术专家、制作管理专家和行业老总操盘手汇聚一堂开展“高峰论剑”,交流影视科技最前沿动态,从学术和创作两个视野激荡思想,内容充实、观点精彩。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新带来名为“科技与影视的相互促进与彼此成全”的主题演讲。

李文新教授作为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研发专家,提纲挈领地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介绍了当下人工智能研发的前沿动态,提出了人工智能对影视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为在场观众呈现了一场打开眼界的人工智能科普。她指出,科技创新和影视创作有着相似的基因,本质上都是试图揭示人类和世界的本质并且预见未来。差别在于影视创作不需科学论证,假定性更强,想象更大胆。上个世纪的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关于未来科学的构想,有的到了今天已经实现。这表明影视创作比科技创新某种程度上更有预见性,蕴藏着人们关于科学和未来的直觉。她还谈到,人工智能晚近对影视行业带来最大冲击的发展当属“无中生有”的生成技术,这种技术效率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各种艺术创作技艺,还触发了九游会旧版的版权、伦理等多方面问题,将极大改变电影形态乃至整个社会的形态和传统观念。

微信图片_20231025183630.jpg

第一组圆桌对话的论题是“科技发展视域下的影视生产与理论思考”,对话嘉宾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范志忠,著名作家、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宋方金,北京大学文产院数字创意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包装设计实验室主任高峰。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影视行业制造焦虑的背景下,五位嘉宾畅谈了未来电影行业的希望与警惕,我们应当以何种态度面对科技创新,中国电影如何把握科技浪潮推动电影强国建设等问题。

尹鸿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从最初的向人类经验学习,到今天已经做到“摆脱”人类经验的强化学习和“无中生有”。这使得“人的位置在哪里”的问题在各个行业显得愈发重要。影视行业很大程度上被观众对真实存在的“肉身人”及其人际情感的消费需求所驱动,人在影视行业的位置仍是关键的、必要的,相比物流、传播、销售等行业,影视行业较慢地、或许不可能完全淘汰真人。即便合成技术可以不借助演员,创造异彩纷呈的数字人物,人类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仍是一部作品不可或缺的内核。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影视行业仍需要人,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却将随着科技的进步产生巨变。

胡智锋教授谈到了人工智能对影视行业可能带来的三个巨大变化。第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将赋能影视行业,开启继胶片时代、数字时代之后的影视3.0时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创作端、制作端、接受端、传播端等行业的各个节点。第二,科技创新将极大地影响观众和社会对影视的观看和体验。我们正处于移动屏幕的时代,未来有没有可能屏幕随时随地出现,影视作品的观看场景更加多元复杂?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的微表情后,观众还需要真人演员吗?第三,科技创新将为影视研究和影视创作带来诸多原创性问题、主体性问题和伦理性问题。到那时,影视研究者如何界定自己的研究疆域?影视创作该遵循何种伦理?有关部门该如何建构治理体系?

范志忠教授则讨论了科技创新背景下如何重构影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他指出,我国影视教育学习了苏联模式,将艺术思维看做一种有别于科学抽象思维的、依赖情感、体验、直觉的形象思维。基于此,我国高校将影视专业分别设置在艺术院系、文学院系和新闻传播院系,反映了影视艺术本身的多重属性,也反映出如何构建影视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对影视艺术的基本看法。福楼拜有一句名言,科学和艺术在山底下分手,但是在山顶上又重逢。未来的影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如何做到科艺融合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性战略性问题。

编剧宋方金谈道,影视作为电影和电视剧的简称,其实省略了最关键的“电”字。他表示,当影视行业经历着一波波科技浪潮,认为没有胶片、没有大数据、没有流量就拍不好作品时,实际上拍不了作品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没有电的时候。影视艺术从诞生之初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有趣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首先催生一批烂片,再接着产出一批佳作。这表明人类的智慧和影视艺术的本性有着接受科技创新、消化科技创新继而驾驭科技创新的能力。从短片到长片、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窄到宽、胶片到数码,每一次科技进步后的影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但在人工智能来临之后,影视还能做到驾驭吗?还是被颠覆?影视与科技之间的“斗争”仍任重而道远。

高峰研究员从事艺术与科技融合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认为影视行业不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过度焦虑。一方面,高峰研究员与观众分享了“虚拟制片有哪些优势和变革”这一问题ai的答案,分别是提高效率、实时预览、节约成本、全球合作、数据存档、九游会旧版的版权衍生素材扩充等。另一方面,他认为上述技术的目的仍旧是帮助艺术家创造,而非取代艺术家、成为艺术家。艺术家不必为了可能被取代而焦虑,真正应该焦虑的是其他艺术家已经学会了最新的技术应用于创作,而自己没学会。此外有趣的是,尽管ai已经很擅长撰写公文和信函,却仍不大会讲笑话。这表明人性和人类智慧诸多细微的沟回和纹理尚不能被技术所参透。

微信图片_20231025183636.jpg

第二组圆桌对话的论题是“科技前沿发展与影视工业务实”,对话嘉宾包括: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研中心总监于博、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辉、北京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建、北京鼎盛佳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升、北京壹同传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视效指导许明军。五位嘉宾结合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见证科技发展的切身体会,务实地分享了关于科技创新与影视行业间关系的看法。

微信图片_20231025183642.jpg

黑弓文化自研中心总监于博现场展示了自身团队制作的多个大型秀演案例,“现身说法”地诠释了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文化创新,文化发展如何推动技术进步。例如,有赖于“人数结合”的表演技术,2022年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大美至简、浪漫空灵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冰雕五环”的大型展示。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新技术使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不必局限于厚重磅礴、人山人海的美学,进而展现传统文化的千姿百态,更充分地转化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周辉副总经理结合天工异彩影视公司的行业经验表示,科技创新快速更新着影视科技服务领域,重点在于服务,即利用新技术更好地创作。他回顾了公司全流程一站式后期制作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当下ai在制作的前中后期分别发挥的作用。制作前期,ai能够拆解分析不需要复杂结构的短片和短剧,辅助编剧工作。制作中期,ai能够快速提炼出一个剧本中每场戏需要制作视觉特效的镜头,实现高效率的制片统筹。制作后期,ai渲染技术与通过三维模型实现的传统渲染技术不同,生成的效果更加不可控,这种不可控性之于艺术反而是个性与惊喜。最后他表示,希望行业能够进一步打破只有科幻片、大场面才需要虚拟制片和最新科技的观念,让科技创新惠及更多的影视作品。

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创始人徐建结合《流浪地球》系列的制作经验和美国实地考察的体会表示,科技创新会带来影视行业的颠覆性变革是不争的事实,与其焦虑、无视或轻视,不如客观地掌握科技创新的现实。首先,ai与人类作为两个不能互通的物种,ai的介入很难在情感上取代人类的参与。其次,目前来看,ai影响的文娱领域主要是短内容制作,社交媒体图文、视频广告等。但当短内容慢慢改变了我们的观看习惯,ai会间接影响电影的形态。再者,电影与游戏公司不会像社会担忧的那样借助ai大举侵犯原创九游会旧版的版权。ai生成内容的营收如此巨大,能够供养有关团队,任何制作机构犯不上冒侵权风险做赔钱的生意。最后,影视行业终究是一个不大的行业,科技创新最大的影响或许不会首先体现在影视行业。因此,我们应当将眼光多放到影视行业之外,探索跨行业融合的可能性。

鼎盛佳和文化董事长张升对人工智能进入行业也抱有乐观的态度。正如世界上最早的六台照相机有四台在画家手中,新技术终究会到用它来创造的人手中。ai确实有海量内容生成能力、跨领域融合能力、高效能力,但只要影视行业仍有人来决策,就能实现对ai的合理使用和约束。算法作为1和0组成的物种,呈现和认识一个人时能够提供极为全面的信息,但人类可以在毫不了解一个人时就一见钟情。这种情感的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此外,影视行业是否被ai所颠覆,还在于我们的认知和自身建设。只要及时更新、重构影视教育培养体系,向行业输送科艺双馨、艺术观念正确的复合型人才,就能营造科艺互融的健康行业生态。

壹同传奇影视视效指导许明军表示,影视行业虽小,但散发的光和热、描绘的梦想却影响巨大。他以ai生成影视概念图为例,指出无论ai如何比人类概念设计师高效,如何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它都只是一个服务于人类需求的工具。与其惧怕ai,不如思考我们如何坚守住自己的艺术需求和追求,更好地发出指令。回顾影史,技术带给我们的往往是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因此我们的基本出发点一定是拥抱技术而非抵抗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聪明地拥抱。在拥抱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探索怎么样培育影视人才。ai能够取代一个只会画概念图的设计师,却无法胜过一个具有影视全流程结构化思维的艺术家。影视人才需要全面系统化的创作思维,才能驾驭技术工具,不被时代所淘汰。

论坛最后,主持人陈旭光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论坛是学界与业界共商影视发展的一次良好实践,任何时候,学者与业者应当像今天这样,共同站在行业最严峻急迫的问题面前。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它带来的未来,我们不妨既保持自信,又保持警惕,踏踏实实抓住机会和当下。此外,人工智能的全球大讨论下,我们还应思考中国影视发展大计,什么时候中国能够有工业光魔、维塔数码这样的影视科技巨头,中国影视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此次论坛碰撞、阐发了许多前沿性学术话题,如何在影视艺术研究层面进行扩容,如何在影视理论研究学科体系中纳入技术、工业、人工智能纬度等等。需要数字智能时代的电影工业美学、想象力消费理论和影游融合理论马不停蹄地“接着讲”。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达济街5号院
邮编:101117
联系电话:010-55565513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主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宣传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0000109    

网站地图